当前位置:> 资讯中心 > 今日导读
整改促推财政“放管服”改革实起来深下去
发布时间: 2017-05-06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以巡视整改为契机,财政部党组深入落实中央改革要求,为“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效”提供有力保障

  “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专项补助经费”,这项设立于1982年、历时三十多年的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从2017年起在中央财政预算中不再安排,有关资金需求主要由地方财政安排解决。

  财政部有关人员解释说,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我国青少年活动场所已得到较好保障,同时该专项资金与其他专项资金存在重复,并且规模较小,2016年仅2700万元,属于“小、散”项目。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改革和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的意见》要求,对此类“小、散”项目应当予以取消。

  见片叶勃发而知春。财政部党组针对中央第十三巡视组指出的“简政放权不到位”、“结合本部门实际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力度不够,落实有关重要改革任务有差距”等巡视反馈意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切实抓好巡视整改,以此为契机,深入推进财政“放管服”改革,改革的力度和节奏明显加大加快。

  改革力度提上去,“差距”尽快补回来 

  有关转移支付的改革首当其冲。所谓转移支付,说白了就是上级政府把钱无偿拨给下级政府安排使用,是中央对财政收入进行统筹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平衡地区财力、引导产业政策的重要手段。转移支付有两大类,中央规定具体用途的拨款叫作专项转移支付,由地方政府自主决定用途的叫作一般性转移支付。

  专款专用,“买酱油的钱不能买醋”,以往这样的表述在老百姓看来,就等同于一颗定心丸。事实上,专项转移支付带来的财政专注力也的确对以往的“中国速度”助力良多。但事物都有两面性,随着专项越设越多,政府财力的蛋糕被越切越零碎,被人们诟病为“撒胡椒面”,统筹的作用就降低了,而且地方政府想根据实际需求“集中力量办大事”也比较难。不仅如此,专项过多也是造成“跑部钱进”现象的重要诱因,增加了廉政风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 为转移支付改革指明了方向。落实中央要求,从2014年开始,财政部逐年调高一般性转移支付在转移支付总额中的占比,从2013年的43.3%到2016年提高至60.6%;整合、压减专项转移支付数量,从2013年的220项,到2016年减为94项。

  “压减专项资金,事关利益调整和缩减权力,阻力还是蛮大的。”接受采访时,财政部预算司一位副司长坦言。正因为阻力大,有的该减的专项并没有真正减下来,有的并入“大项”之中,成了“大项套小项”,也相应印证了巡视指出的 “不到位”、“有差距”问题。

  “财政,有‘财’有‘政’,而且要更加突出‘政’,必须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始终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政治高度,谋划和推进财政工作。中央巡视既给我们提出了整改要求,也增添了我们改革的动力。”据介绍,财政部党组在巡视整改工作中,切实加大清理、整合与规范专项资金工作力度,坚决取消政策到期、预定目标实现以及绩效低下的专项,整合同一领域内目标相似、投入方向类同、资金管理方式相近的专项,有效解决专项转移支付“小、散、乱”和“大项套小项”问题。2017年,在94项的基础上,再次压减18项专项转移支付,压减支出方向40%以上。同时,组织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办法进行全面清查,进一步明确分配标准、规范审批程序,最大限度地压缩自由裁量权,体现出应有的改革力度。

  改革是手段,不是目的。深化转移支付改革,使专项转移支付的重点更加突出、支出安排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国家的战略需要,也提高了地方对资金的统筹能力。

  将权力合理放下去,把绩效着力提上来 

  对政府采购有关改革的呼声同样很高。据了解,基层对政府采购的吐槽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采购时间长、效率低,质次价高。在巡视整改过程中,财政部有关司局在思想认识上找差距、强化责任担当,以改革为抓手、加强和改进政府采购监督管理,着力解决有关问题。

  先是在“放”字上着力。综合考量经济发展、物价浮动等因素,财政部完善“抓大放小”制度设计,合理确定集中采购目录,适当提高公开招标和分散采购标准。如中央预算单位货物、服务项目的公开招标数额标准由12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分散采购限额标准由50万元提高到100万元。同时,细化扩大中央高校、科研院所采购自主权的政策措施,允许自行采购科研仪器设备和选择评审专家,对进口科研仪器设备实行备案制管理。财政部国库司有关负责同志说,“这一‘放’,需要提交财政部审批审核的采购项目,由每年1000多件降到600来件,扩大了采购单位的自主权,有效提高了采购效率。”

  紧接着在“管”字上下功夫。针对“质次”问题,专门印发指导意见,要求采购人在科学合理确定采购需求、严格规范开展履约验收两个关键环节加强管理,并将管理要求嵌入单位内控流程。在解决“价高”方面,参照批量集中采购确定协议供货产品价格,探索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加强对中央预算单位采购情况常态化监管,对通用类产品高价采购进行预警处置。同时加强检查,针对发现的采购违法违规问题,处罚政府采购代理机构187家、评审专家50余人次,并在中国政府采购网上设专栏曝光典型案例,强化警示、震慑作用。

  各项措施综合发挥作用,“质次价高”问题有所改善。近期,北京中电中采数据服务有限公司对台式计算机、便携式计算机、空调等11类产品的市场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评估后指出,2016年11类通用类产品的政府采购平均价格同时低于实体市场和电商市场,中央国家机关采购中心的6类批量集中采购价格低于指数价格(以各市场数据计算的某类产品基准价格)27.41%。

  “放”、“管”、“服”有机结合,保证中央决策部署落实 

  “放管服”改革是一篇综合系统的大文章。据了解,为确保巡视整改效果,在深化转移支付改革、加大“放”的力度的同时,财政部进一步健全覆盖编报审核、预算公开、绩效评价、监督检查等各环节的监管制度,着力强化对支付资金的执行监控。一句话,既要放得开,又要管得好,在放与管有机结合中体现和实现更好的服务。

  以专项扶贫资金为例。2017年3月13日,财政部等6部门印发《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不再对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出范围作具体要求,而是采取负面清单方式、明确了资金不得支出的范围。这相当于为扶贫资金“松绑”,避免因规定过细束缚地方操作。但“松绑”不等于“脱缰”,3月16日财政部会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召开财政扶贫资金专项检查布置会,组织开展为期3个月的专项检查,重点检查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性,对挪用乃至贪污扶贫款项的行为坚决说“不”,确保资金用在扶贫的刀刃上,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最大的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巡视发现了问题,就要解决、要处理。巡视整改以来,包括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内,财政部党组已对11类问题、161项整改任务进行了认真整改,取得了明显成效。巡视整改的过程,就是不断强化“四个意识”,与党中央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对标对表的过程,部党组书记、部长肖捷明确要求,“保持永远在路上的政治定力,着力抓好巡视后续整改工作,保证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推进财政改革发展、加强内部管理和自身建设中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有人说,世界上最难的就是赚钱。但对财政部门而言,应该更难的是花钱,特别是如何花好钱。巡视永远在路上,巡视整改没有止境。如今,财政部正朝着积极主动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保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有效落实,朝着更为有力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方向不断努力、持续深入。

附件:(需登录下载)

扫描关注微信

问题解答
联系我们
统计数据

扫描关注APP